实验室简介
2023-12-07 发布:

极地地质与海洋矿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设。实验室瞄准极地与深海前沿科学问题,聚焦极地地质演化与古环境重建、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形成机制以及极地与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国家资源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 人,工程院院士2 人。现有16 个教学单位,42 个本科专业,2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4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 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 等11 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职教职工1400 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通过实施国家“211 工程”、“985 工程”、“2011 计划”以及“双一流”建设,学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在连续四轮的学科水平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海洋科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优异成绩。2017 年,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批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 年,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获得北京市共建项目重点支持。2022 年教育部刚刚公布的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我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 个学科继续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学校近年整体建设及学科建设总体上成效突出,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构建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在地球圈层碳循环、地质微生物(深地生物圈)、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变、深部能源利用与CO2 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观测及深地极地科学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近三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各类科研经费总计15 亿元,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9 项、课题20 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50 项,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 个,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000 余篇,获国家科技奖8 项,省部级科技奖40 余项。学校积极组织开展面向2030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地四维观测系统”及“地球深部探测与观测实验系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预研工作,王成善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DE)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并于2023年1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立项。

近五年实验室成员作为第一单位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项目4项,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基金、青年基金等85项。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36篇,其中SCI检索316篇、出版专著10部,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等9项。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实验室共建单位。根据《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校所合作推动科教融合的意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结为科教融合共建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自然资源部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战略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任务,具备海洋地质调查-采样-分析-研究的全链条专业技术体系。本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深化人力资源、仪器设备、数据信息等方面资源共享,特别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海洋地质七号”调查船等一流海洋调查和研究装备,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北极等地区,聚焦海洋地质资源与环境、极地科学与技术、关键矿产资源等前沿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2023-12-07     发布:    点击:62

极地地质与海洋矿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设。实验室瞄准极地与深海前沿科学问题,聚焦极地地质演化与古环境重建、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形成机制以及极地与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国家资源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 人,工程院院士2 人。现有16 个教学单位,42 个本科专业,2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4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 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 等11 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职教职工1400 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通过实施国家“211 工程”、“985 工程”、“2011 计划”以及“双一流”建设,学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在连续四轮的学科水平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海洋科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优异成绩。2017 年,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批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 年,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获得北京市共建项目重点支持。2022 年教育部刚刚公布的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我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 个学科继续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学校近年整体建设及学科建设总体上成效突出,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构建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在地球圈层碳循环、地质微生物(深地生物圈)、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变、深部能源利用与CO2 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观测及深地极地科学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近三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各类科研经费总计15 亿元,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9 项、课题20 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50 项,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 个,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000 余篇,获国家科技奖8 项,省部级科技奖40 余项。学校积极组织开展面向2030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地四维观测系统”及“地球深部探测与观测实验系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预研工作,王成善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DE)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并于2023年1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立项。

近五年实验室成员作为第一单位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项目4项,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基金、青年基金等85项。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36篇,其中SCI检索316篇、出版专著10部,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等9项。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实验室共建单位。根据《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校所合作推动科教融合的意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结为科教融合共建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自然资源部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战略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任务,具备海洋地质调查-采样-分析-研究的全链条专业技术体系。本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深化人力资源、仪器设备、数据信息等方面资源共享,特别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海洋地质七号”调查船等一流海洋调查和研究装备,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北极等地区,聚焦海洋地质资源与环境、极地科学与技术、关键矿产资源等前沿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