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中国科学报)王训练:人才分类评价可试点先行

2018-03-16          发布:[统战部]田萌

2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中国科学报》3月13日第5版就人才评价问题刊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副校长王训练的采访。
    王训练认为,对人才分类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在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中,通常把论文数量和论文的影响因子作为主要标准。这一标准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并不能适用于衡量全部人才。比如在高校从事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的教师,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他就应该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尊重和评价。现在很多学校评价人才就要“数论文”,导致很多原本更专注教学的教师不得不抽出更多的精力“应付”论文,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高校最本职的功能是培养人才,“你给我一个孩子,我还你一个人才”。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才是高校和教师真正的职责所在。人才分类评价体制的出现,使得各类人才都能够得到认可和公正的评价。
    然而,如此好的人才评价机制虽然早已提出,却迟迟未能真正落实,其中最大的影响、限制因素就在于现行的高校评价体系,并不能适应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的要求,不能在人才分类评价落实上形成合力。社会诸多的评价标准、排行榜,导致高校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挖人才、建重点实验室,将顶尖人才剥离出了基础教学,这是很可怕的现象,也是对于优秀人才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社会评价与导向对于人才分类评价并无助力。
    那么,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究竟该何去何从,该如何落实这一机制?
    王训练认为,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落实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一步是无论如何都要迈出的。考虑到我国高校内部组成人员与学科的复杂性,他建议可以选取一些院校作为试点,率先开展人才分类评价工作,以此做一些先行探索。比如学校可以将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剥离出来,对不同学科的教师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