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两会专访:“中国地质学在世界上有发言权”

2014-10-16          发布:[统战部]田萌

(中国黄金报 2013年3月12日第8版 特派两会记者倪金合)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连续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连续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对他来说,最让他牵挂的还是中国的地质人才培养。据他介绍,由于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地质勘查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很大,这几年地质大学的招生分数线不断提高,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到地质行业。

  人才的增加带来的是我国地质科研水平的提高。“我不能保

证中国的地质学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中国的地质学是为数不多在世界上有发言权的学科,处在世界地质学研究的第一团队里面。”王训练说。

1.地质人才要有地质情结

  人们对地质从业人员的普遍印象是工作条件艰苦、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普遍担忧地质人才培养的严峻形势。

  “那是‘老黄历’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的基础设施水平都在提高”。王训练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道路四通八达,我们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地质考察而住在老乡家里。”

  近几年,我国的地质人才培养不但没有出现断层现象,地质专业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需要大量的地质人才,使得学生不再愁就业,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得到体面的工作,不仅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还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能够有尊严、体面地工作。”王训练说。

  今年,他提交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是如何转变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机制。“目前,我国在读硕士研究生已达到50万人。我认为,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缩短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同时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建立淘汰机制,并延长培养年限。”王训练说。

  有了良好的生源,王训练正考虑如何优中选优。“我们不鼓励跨学科考地质大学的研究生,他们很多人只是为了拿到文凭后好就业,他们很多没有地质情结,对地质从业人员来说,有地质情结很重要。”他说,“去年有2400多人过了我们的考研分数线,但有700多人没有通过,他们大多数是跨学科的。”

  地质行业需要很强的实践技能,王训练认为,如果没有在校期间的实践课,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难顺手地投入工作。“地质学最好的实验室是在野外,不加强实践,地质学就变成了‘看图识字’。”他说,“我们北戴河有一个实践基地,虽然实践教学成本很高,但这些都是值得的。实践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要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中国地质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2.我国地质研究方兴未艾
    “欧洲自工业革命开始算起,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顶峰已经过去,他们的地质学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纯粹的理科,成为开拓人们智力、知识的工具,而我国的地质学研究则方兴未艾,一方面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复杂,另一方面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几个大问题都与地质学有关。”王训练说。

  王训练所说的制约我国发展的几大问题包括资源能源、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有些学者预计的我国在2030年将达到资源需求顶峰的看法,王训练并不赞同。“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都非常大,我国的基础设施存在很多欠账,这都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资源消耗的顶峰,因此,进行地质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迫切需要的。”

  地质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矿山企业的需求,因此王训练对矿山企业的发展非常关注。“我注意到,很多矿山企业一味追求大,我并不赞同。我认为,矿山企业要注重发展质量,除了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还要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中国不能再一味地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牺牲环境了,同时矿山企业也要重视环境问题。”

为了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王训练认为,单凭中国自己的资源不能满足。“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并购海外资源也不能一味贪大,只要是性价比高的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无论大小都可以买,这符合我国的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