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终期科普
绩效自评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包含4个固定展厅和1个临展展厅,主要展出地球科学相关的标本和普及相关知识。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截止2023年12月15日,本年度开放天数为187天;5个展厅共接待观众20680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世界地球日”期间,博物馆开展“科普知识进课堂”特别活动,将矿物标本进到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室,并在课堂上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孩子们认识矿物,了解地球。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 在“国际博物馆日”所在的一周期间,为学校后勤职工及子弟(小学生)举办了“对话远古生命 珍爱地球家园”为题的研学活动。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展厅、专题讲座、阅读宣传画册、知识问答、挖掘古生物化石、画出心中最美“三叶虫”等。该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化石的兴趣,并树立了珍爱地球家园的意识。除此之外,博物馆还与学校新闻中心合作制作了《地大·博物》视频在校官微、博物馆公众号上宣传。
(2) “全国科普日”,博物馆科普团队老师参加了北京市科协在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举办的“科普大集”。在我馆的展台前,老师们用标本、展板、图片和文创产品等向中小学生和家长宣讲地球科学知识,启发孩子们对地学的兴趣。我馆展台吸引了近千名爱好者参观、提问、交流。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博物馆网站信息及时更新,向校内师生及社会大众公布博物馆动态。博物馆教师在博物馆上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 “怪诞虫——最早的步行者家族代表”、“孔子鸟”、“多彩绿柱石”等多篇科普短文,普及地学相关科普知识。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为北京科技大学留学生团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青年报社、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参观博物馆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博物馆有8名在职工作人员和38名勤工俭学同学,其中包括6名学生讲解员。目前无专门的科普经费,科普活动目前使用学校拨付的部门经费开展。
二、特色工作
2023年,我馆依据自身的地学特色,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共同合作拍摄“地大‧博物”宣传短片,与光明网合作开设“‘象牙塔’里的宝藏博物馆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直播节目,拍摄了“《高校博物馆奇遇记》第一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会说话的石头们”。我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于2023年11月7日至12月18日期间,在我馆主题展厅举办了“我们的国家公园及其珍稀动物今生前世”专题展览。展览立足我馆特色,引进优质资源,集中展示了我国首批国家公园的生态风貌、各公园所在区域的地质背景以及代表性珍稀动物和相关化石标本。旨在积极引导师生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国家公园的相关知识,认识国家公园建设在保持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发展目标。
三、问题不足
日趋增长的到馆参观人员、团队数量与有限的接待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四、工作建议
建议科协对有实际经费困难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
2023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