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信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之基本原则探讨

发布时间:2015-04-28          阅读:593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当遵循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研究和解决方案。为此,要学习和掌握民族、宗教相关知识,把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工作原则。要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把握工作方法。

 

    一、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一)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汉语水平低,文化基础差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用少数民族语言,如维语、哈萨克语、藏语等,汉语基础较差,汉语听力、会话及写作水平低。

 

    导致进入大学后接受汉语授课会比较吃力,跟不上节奏,成绩较差,久而久之自己失去自信和兴趣。此外,加上各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业成绩要求较汉语言学生较低,致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放低要求。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上课不积极,听课不认真,甚至是频繁逃课。

 

    基础差、态度消极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更加不理想,而不理想的成绩更加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导致一系列负面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针对此,正通过教学改革,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色的教学方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教学方案,在文化基础课方面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及写作能力。这既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思想素质的提高。

 

    此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语言的因素,在学习上予以特别关心,如安排成绩好的学生与民族学生结对,以“一帮一”的形式对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帮扶。雪中送炭,总是令人终生难忘,经常慰问少数民族同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想办法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加深感情的有效途径。

 

    (二)经济困难学生比较多,有一定的自卑感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相对于内地学生而言,经济条件较差。由此,也会给部分学生造成自卑心理。

 

    因此,完善帮困扶助体系的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既提供帮助,又不搞特殊”的工作原则。要确保少数民族学生的“奖、贷、助、补、减”等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必须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国家助学金、少数民族资助、慈善基金、勤工助学、院校补贴等各种方式解决这部分学生的经济问题,帮助其消除后顾之忧,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爱,从而拉近与校园、老师、同学的亲密感,更好的融入大环境。

 

    (三)民族意识较强,不擅长与汉族同学相处

 

    少数民族学生天性纯朴、热情、豪放,与人相处的愿望强烈,感情表达直接。但是,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而更喜欢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汉族学生比较难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交际圈中,双方由于接触少,互相不了解,差异感明显,交流存在一定困难。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处方面,仍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强调不分少数民族、汉族学生互相之间加强理解和沟通,互相尊重和帮助。当然,基于少数民族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多来自贫困地区,家庭条件较差,有民族习惯或宗教信仰的原因,强调汉族学生多了解少数民族习俗、宗教忌讳,多帮助,多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保持和睦的融洽环境。

 

    二、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原则

 

    (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域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重要生力军。当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离开边远民族地区来到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求学,符合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科学发展战略。

 

    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培养好少数民族学生,既对他们一视同仁提高教育质量,又要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因材施教,开展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祖国观”“民族观”。要设身处地地为少数民族学生答疑解惑、帮困解难,把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体学生良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育管理工作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爱学生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地方,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融洽,相互尊重和信赖,也是改变学生消极态度定势所必需的。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爱护是他们成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当中包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否则就失去了爱学生的目的性。

 

    公平是最好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就无法体现公平。对少数民族学生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但教育管理工作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有些人认为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应当频繁的找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一些动荡的敏感时期,要特别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诚然,由于历史、宗教信仰与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少数民族的学生较多的会接受一些反动势力、不法组织的煽动和影响,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工作的原则必须把握,但是工作的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民族界限,坚持统一标准,统一严格要求。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民族界限,坚持统一标准,统一严格要求。否则,会让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被差别对待甚至是被歧视的感觉,非但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反感,产生更多的问题。

 

    (三)把握原则,灵活处理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把握大政方针,把握工作原则,但是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灵活管理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 “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进行。

 

    首先,“合适的时机”。可以利用其他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处的时机,例如,曾经有一个藏族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档案整理有一些问题,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处理,借此机会跟学生聊聊近期的生活学习动态。这种非刻意的聊天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产生被特殊对待或是歧视的想法。

 

    其次,“合适的方式”。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传达对学生的关爱,通过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打开心扉,接下来则是通过在与其学习生活、个人经历等沟通过程中侧面了解他的思想动态,观察他的性格特点等。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要为了说教而说教,不要成为令学生厌烦的“唐三藏”。学生工作不是教条式的教育方式,更不是每天的大旗大鼓、政策宣讲,而是在每日的细节、小事中缓缓前行,作为辅导员,如何寓教于乐,在润物细无声中通过感染、熏陶让学生成长是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工作。要积极参加学生活动,从田径场到文娱场,从校内到校外,寓教于乐,在愉快的氛围中正能量引导,做好榜样。多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三爱”教育和活动;重点关注入学阶段、特殊阶段、离校阶段的三个阶段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创新实践素质、个人特长素质的三个素质。

 

    (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积极培养学生干部,树立学生骨干。学生干部的组成当中,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占有一定比例;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最好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选拔,选拔后要定期组织培训。树立学生骨干,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往往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一些有才干、有能力的同学往往是一个宿舍、一个班、一个民族的“领头雁”,在同学中有较高的说服力和号召力,能够成为引导工作、举办活动、协调关系、处理纠纷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带动作用。党建的导向功能,团学组织的载体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通过党团组织的工作,积极吸纳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骨干的作用,让他们与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开展“一对一”学习帮扶活动,开展义工服务,让他们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自我,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辅导员:谭凤凤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c58f02970102vl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