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王琴:情若雨露 爱如春泥 陪伴成长 助力成才
发布时间:2014-11-15 阅读:228次
王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的分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着人文经管学院的学生工作,兼任MBA、MPA专业学位学生的辅导员,同时还担任学校职业规划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与职业咨询的工作。在学生的眼里她是和蔼可亲的大姐,是值得信任的小妈妈,是能指导迷津的导师。面对这些评价,她总是谦虚地说:“这离我想做的太远,我希望自己是泥,能滋养学生成长,我希望自己棵大树,能为学生遮风挡雨,我也渴望自己是一滴雨露,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我温暖的臂膀。”
一、用“亲与情”融化学生的心,呵护学生成长。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关系的工作,是开导人思想的工作,是以理服人的工作,王琴老师用“亲与情”搭建起与学生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并将这个“亲与情”聚化为一股推动力和凝聚力。
在一次新生“诚信”主题班会上,王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谈谈大学一学期来的感受及对诚信的理解,会议的话题与老师主持人的身份让开场氛围有些闷,为了缓和气氛,削减顾虑,王老师便结合自己所带毕业学生四年生活启示及新生已面临的或即将面对的困扰与问题分析进行了抛砖引玉,平易近人的语气、理解学生的心感化了学生,使同学们卸下了紧张与拘谨,唤醒了真诚与思考,这场班会活动中一些学生甚至坦白了自己的旷课事实,懊恼自己的现状,还向全班公开承诺要做好计划,好好珍惜大学生活。
还有一位个性男学生,因喜欢一名日本足球明星,效仿明星染了金黄色的头发,因为发色太显眼,一名专业老师课上总是刺他,反而激发他的叛逆情绪,王老师找他谈时,他很反感,也很不耐烦,在谈话中王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一方面理解他作为年轻人追求时尚、崇拜明星的心情,同时告诉他一个道理“尊重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每个角色生存的空间都有它特定的规则”,一周后他的头发颜色正常了。这件事让学生成长,他开始理解老师,学会换位思考,这个学生也成了王老师的小朋友,他的恋爱、同学间矛盾及选择都会与王老师分享。
付出爱心,以情感凝聚人心,学生成长,老师也将会收获踏实与成就。王老师带过的年级曾有5个体育特长生,他们英语数学底子都很薄,为了帮助他们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王老师给他们安排研究生做英语辅导,又给他们布置背英语句子和数学公式的任务,自己亲自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为激励他们学习,送给他们每人一本数学手册,首页留言“学习与你们的体育运动一样,世上本无事,只要肯登攀”的字句,结果在那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五个人成绩全部及格,这些学生后来大部分转了专业去了其他的院系,但是这些年来他们心目中好象只有王老师这一个辅导员似的,学业、考研、派遣等问题还要咨询王老师。
用同龄人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用妈妈一样的情怀去体贴学生。凡与王老师接触过的学生都非常信赖她。因为多年的工作经验及亲和温婉的脾气,好多学生有就业、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总是寻求王老师的帮助。有个来自农村的男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困难,母亲智障,父亲残障,生活压力与情绪压力一直很大,但长期以来他总是以笑脸与坚毅面对人生,所以同学们、老师都没有太关注到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大三开始他的这种情绪引发了器质性的病状,甲状腺病症,而后又是肠胃滞涨,他开始猜测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但是从没有会想到都是心理情绪压力惹的祸。学生在治病期间仍然坚持求学,但是到大四毕业前,他突然找到王老师谈退学,因为他感到自己的病治这么久依然无效,甚至严重了。在学生求诉的过程中王老师静静的听他诉说,分析与观察学生,认定学生的心理病大过了身体病,因为他说的眼肿脸肿的迹象一点都没有看到。要帮助这位学生度过心理难关,王老师首先共情了他的情绪,而后安排了兼职辅导员陪他看病治病,同时帮助分析家庭、学业、就业的关系,为他的就业途径出谋划策。最终在多方的努力工作下,学生完成了学业,还参加西部志愿者项目。
二、用正能量感染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
作为学院的学工组长,王琴老师深知这样一个道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学院必须要有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日益创新的学院氛围。在她的带领下,学院搭建起了三个“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一个科研平台——依托学校的大学创新实验项目及全国“挑战杯”创新及创业大赛,一个社会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志愿者服务平台——依托青协组织成立的志愿基地与活动。同时提出了“教、练、评、竞”的机制,促进专业基础的深化与专业技能的提升。特别是今年积极配合推进文管学院创新实验班的运行,这为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在全心全力的努力下,促使更多专业老师加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队伍,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与各类竞赛活动中。近五年来,学生参与科研立项150项,本科生发表论文313余篇,取得挑战杯科研与创业竞赛全国奖4项,北京市级奖23项,在专业类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奖励13项,社会实践与志愿活动学生也参与涌跃。言传不如身教,王老师以身作责,用正能量来感动学生,她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与90周年大庆工作都受到上级表扬。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王琴老师在学校校庆60周年之际,身怀六甲,仍然奋战在第一线。
三、利用好三个舞台,帮助学生点亮生涯航标。
人的生命很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过有意义、且能实现理想的生活,必须有科学与艺术的规划。王老师把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在三个舞台上,它们是课堂三尺讲台、咨询室9方空间、无际的网络空间。讲一门课很容易,但是讲好一门课很不容易,王老师在强烈地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感召下,不断地追求进步。她从早期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到现今日趋成熟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教师,从开始依葫芦学画瓢的授内容到如今每堂课教案都在重整调整与增新的传内容,从在必修课舞台上讲扩展到班会课上、扩展到人与人联结的电波中。而另一个舞台咨询室上演着感人的情感。一女博士生,带着就业选择冲突的苦恼来到了咨询,经过王老师咨询后,她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解决了,做为感谢执意要请老师吃饭。一个大一新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中面临着兴趣与价值观的不协调矛盾,在咨询室中,这一个苦恼王老师教她使用了一个咨询小工具,半小时内她自己解开自成的心结,学生感慨原来做个决定也有这样易行的方法。网络宣传理念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借助这一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有看到更可能的机会与思考问题的方向。在王老师空间上有她摘选的人生启迪短篇,也有她各类培训中的体会感悟。
四、用教练式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动力,为学生成长助力。
教练式方式中“people is ok”对王琴老师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个小宇宙,如何让小宇宙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就要相信学生,帮助找到目标愿意,激发出动力,去完成理想。有个女学生遇到了学业与社会工作共同发展的苦恼,自己已很努力,却总感到自己步伐慢半拍,王老师帮她一起分析目前的状况的原因,让她认识到自己,同时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师生俩还约定了本学期的计划目标,王老师将是她成功的见证人。
一份努力一份耕耘,用心去感召,用爱去温暖,用身去践行,用努力与学生同风同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