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院王文冰:做辅导员,先从学生的朋友做起

发布时间:2014-04-25          阅读:117

7

    王文冰从2005年开始做兼职辅导员,那时候他还是个学生,没有辅导员经验的他是那么青涩,虽然曾经豪情满怀,虽然也在可爱的小鬼面前激昂陈词,虽然一直在学生面前装作游刃有余,但那时的他,仍旧是激情有余经验不足,现在想想觉得还是十分稚嫩,许多事情处理的不是那么合理。但是十分庆幸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广泛地和学生们谈心,用朋友的身份亲切地和学生们交往,一起打球,一起聚餐,一起军训……让学生觉得多了一份亲切和随和,并赢得了他们的喜爱,最终他们都成为了朋友,成为了兄弟。他们那一声声亲切的“冰哥”,以及离别时送给王老师的厚厚的寄语,成为王文冰一生最珍贵的礼物,放在他的心底。

 

    2009年硕士毕业,王文冰留校做了一名正式辅导员,此时他虽然已经有了学生工作经验,许多事情处理起来更加容易,但他仍然坚信:做辅导员,必须先做学生的朋友。他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通过“朋友”这个身份,去做好辅导员这份沉甸甸的工作。

 

做学生的朋友,用爱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充满对学生的爱心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王文冰把他的学生都当成弟弟妹妹看待,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2009级有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男生,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后来又进了监狱,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十分贫穷,生活靠奶奶捡破烂维持。该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生活费成了负担。王老师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帮他办了助学贷款,申请了勤工俭学岗位。201011月份,该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但是家里无法马上给他汇来高昂的手术费。王老师第一时间取出了8000元钱帮助该生垫付了住院费和手术费,让他顺利的做了手术。那个晚上,他一直守在手术室的门口,想着孩子艰难的困境,想着他那削瘦的脸庞,他心如刀割。后来,他便重点关注他,想通过国家资助政策帮他完成学业。2012年,该生生活上又遇到困难,由于没有生活费,他经常一天只吃2顿饭,并且思想上也开始动摇,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得知这一情况,王文冰立即采取措施,做他思想工作,帮他找到校外兼职,并自掏腰包帮他提供生活费。通过一系列措施,该生度过生活难关,专心投入到学习中,毕业时也顺利签了工作,现在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一直找机会和学生在一起,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聊天、打球、做游戏,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学生也把他当做朋友看待。他鼓励学生有了困难随时找他,学生们有了困难往往也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有个来自农村、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找到王文冰,谈起自己的自卑和痛苦,他耐心的开导和热情的鼓励,并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给学生讲一些道理,让学生渐渐鼓起了继续奋斗的勇气;有一个女生因为失恋而导致情绪波动很大,对生活产生绝望,有了抑郁症的倾向,他从事发起到后面几个月一直站在学生的身旁,支持她、鼓励她,并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经过几个月的思想工作,该生成功走出低谷,摆脱心理危机。通过这种朋友式的在相处,他的许多工作也迎刃而解。

 

做学生的朋友,用真诚赢得他们的信任

 

    在学生眼中,辅导员永远是老师,这个身份是不会变的,因此,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对辅导员心存一些“戒备”,这使得学生有很多事情不会坦诚跟你讲,辅导员就不会真正地融入到学生当中。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坚持做学生的朋友,通过自己的真诚打动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

 

    2009年留校工作后,他带2009级本科生共300余名,这些学生中许多都是“90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新颖的思维方式常常让他觉得自己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于是,王文冰不断地与他们探讨、交流,不断的把握他们的思想潮流,把握他们的心态,并用“过来人”和“大哥哥”的身份给予他们辅导和指引。通过和他们的交往,他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看到了每个人内心的真诚,因此,他不再对问题学生大声训斥和严厉批评,而是尝试着去接纳学生,接纳他的一切,当他接纳了,他就能心平气和的跟学生交谈,学生也能接受他的建议。包容和以情感人,是这些学生教给他的。

 

    当时2009级本科生共有9个班,他定期会给每个班召开一次班会。班会上,他不会命令、布置和教导,而是讲故事、提问题和记录承诺。比如,在加强学风建设班会上,他会给学生讲他自己或他所熟知的某些人在大学时期如何努力、如何学习的事例,也会讲一些在大学里由于沉迷游戏、厌学而最终荒废学业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真实的,通过这种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去评判。然后,他会对学生提一些启示性的问题,比如“你想做哪一种人”、“你想在大学里如何度过四年宝贵的时光”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自然而然会选择积极正面的回答,他会重复学生的话语,记录每个人做出的承诺,并定期通过他们自己当初的承诺来提醒和激励他们,使他们永远保持前进的心。

 

    当他真诚的对他的学生时,他同样会得到学生真诚的回报,他们愿意和他敞开心扉,和他做交心朋友。有个学生在毕业时无不感慨的对他说:“王老师,知道吗,我在大学里就逃过一次课,那是在大一开始不久,我逃过一次课,被您查到了,然后您跟我讲了很多,我当时就向您做了承诺,承诺再也不逃课,您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您说:好,我相信你,男人说话算话。正是这句话,让我大学期间再也没逃过课。”这个学生把他对他的真诚和信任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这正是他作为辅导员所希望看到的。

 

做学生的朋友,用责任铺起他们前进的道

 

    从2012年起,王文冰开始做研究生的辅导员。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年龄较大,心智相对成熟,独立性较强,但是研究生有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班级概念,管理起来难度较大。根据这个特点,他在工作中依旧选择优先做学生的朋友,通过对学生、对朋友的责任,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和管理,铺起他们前进的道路。

 

    在班级管理中,将每个年级硕士研究生按照教研室划分为4个班;博士研究生每个年级成立1个班。班级成立后,成立班委会、团支部和党支部,通过选举产生班干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除此之外,组织每个班级建立人人网班级主页、班级QQ群、飞信群,让大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交流,使研究生和本科生一样,依然拥有班级概念和“家”的归宿感。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主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研究能力,如为班级申请固定的实验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每个班级内开展 “学术帝” 评选活动等。通过加强研究生班集体建设,使得学院多数研究生班级都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较好的学风,如2011级硕士3班,在2013年的评优中,被评为学校十佳班集体,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班级是班内同学交流的平台,但是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更为密切,同门的师兄弟更有交集,根据这个特点,在大的班级建设的基础上,还对研究生进行了细化分组管理。每个班级内,按照专业和导师相近的原则,组建班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安排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导师组会和日常管理。如今研一、研二都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

 

    在研究生管理上,他运用了以学术竞赛带动研究生管理的方式,在全院所有研一、研二学生中组织开展“探工求索”研究生学术报告竞赛。研二8个小组所有同学都参加学术报告比赛,研一学生参与观摩、学习和交流。各小组独立进行比赛,每个参赛小组每学期进行2轮比赛,组内同学自己做评委、自己打分,组内选手每轮比赛均做一次学术报告,每学年每位同学将做4次学术报告,每年在每组内根据各选手总得分评出相应奖项以资鼓励。通过这种长期的学术报告竞赛模式,研究生既加强了管理,又提高了学术能力。

 

    如今,在辅导员岗位上,王文冰仍然被他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冰哥”,他很享受它带给他的快乐。王文冰认为,只有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真正做好辅导员的工作,才能真正享受这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