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学院王琳:立德树人 润泽生命

发布时间:2012-10-01          阅读:264

16

    她有着一张可亲的娃娃脸,她带着一脸亲切的笑容,她的眼神中永远饱含着关怀,就是这样的笑容,伴随着学生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关怀,感动了每一个年轻率真的心灵。

 

    她总能记得每位学生的名字,她是学生遇到困难和困惑时最忠实的守候,她忙碌的身影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她被学生称为“贴心的姐姐,细心的妈妈”。

 

    她,就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辅导员王琳。

 

    从20097月博士毕业走上辅导员岗位以来,王琳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倾听着学生的心声,分享着学生的欢乐,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成长的道路,如一片绿叶,映衬着每一个年轻生命的绽放。

 

 

 

大胆尝试创新 深度辅导突破

 

    作为地学院2008级本科生的辅导员, 287名学生的姓名、每个人的基本情况,王琳可以说是“烂熟于心”,定期、细致的工作梳理早已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在工作中,王琳不断思考着“深度辅导工作的突破口”,力图找到一种能有效实现深度辅导目的的工作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她创新提出了“深度辅导人群划分方法”,将深度辅导工作围绕“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定向生、转专业学生、学习成绩预警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学生”六种重点关注人群展开,分类进行辅导,一年之内至少跟踪辅导3次,直至确认学生情况逐步转好。她还定期做深度辅导记录,适当开展群体辅导,总结每种类型学生的共性,既积累了深度辅导的工作经验,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创新的工作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深度辅导的效果逐渐凸显。

 

    在王琳所带的2008级本科生中,贫困生比重很大,共136人,占全体学生的46.58%,其中特殊困难同学56人,困难学生80人。三年来,王琳详细记录了每一位贫困生同学所获得资助的种类和金额,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掌握资助的分配情况,又可以在个别贫困生对资助产生疑问的时候,提供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依据。资源勘查专业学生徐立明家庭经济困难,在大三时家乡又突发大水,淹了农田,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了,王琳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长谈了两个多小时,“不要让生活阻挡你前进的脚步,目前的困难不算什么,你还有我,还有同学们。” 徐立明至今清楚的记得王琳老师说的话。在之后,王琳又为他积极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帮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年。如今已经顺利保研的徐立明满含感激的说“大学是一个让人向往而神圣的乐土,这里机会多、岔路多,我很庆幸遇到了王老师,是她让我大学之路又宽又广,她是我的青春领路人”。

 

    2008级本科生中有48名定向生,定向生同学进入大学后,因为毕业去向已定,容易放松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王琳不厌其烦的向学生讲明走上工作岗位后一样存在竞争压力的问题,应利用在校时间多学一些工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优势。2008级学生中有24名同学是在大一时转专业进来的,王琳一方面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班级中,加强与同学交往,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潜力,鼓励大家一起携手进步。胡传胜是一名转专业到地学院的学生,他笑称“王老师就是我们的好‘保姆’”。在转专业之初,胡传胜把公选课挂科的种种烦恼和不满在她面前倒了一地,肆无忌惮的宣泄,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琳认真耐心的听着他的苦衷,包容着他的愤怒,那天下午,他们聊了很多,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事后,胡传胜说“王老师教会了我永不放弃的精神,要是她直接说我的成绩差,保不了研,我也许就彻底颓废了。是她把我从绝望中拉了出来。!”如今他凭借优秀的成绩保研,还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中文核心文章。

 

    面对那些学习成绩出现问题、到了预警边缘的学生,王琳注重从查找问题入手,深入探究学生成绩出现问题的原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从大一到大四,王琳每学期都会给这些学生开一个简短而鼓舞学习士气的班会。每一次学期成绩下来,她都伏在案前圈圈点点,时而为好成绩而欣慰,时而为低分数而面带忧愁,学生挂科,课程重修时,她为挂科的同学在任课老师间奔走,希望老师关注这些重修的学生。 在课堂上,总能看到王琳的身影,她不断提醒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她就耐心的帮忙联系老师,甚至亲自指导。她建立了学业警示学生的帮扶机制,通过辅导员、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同宿舍同学以及学生党员六种渠道,对学业警示学生展开全面帮扶工作。她深知针对挂科学分太多的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变得很重要,主要是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由降级生所在班级主动组成助学小组,在期末复习时,有重点的帮助降级生复习,找学习资料,相邀一起上自习,让降级生在情感上感到没有被抛弃,进而重拾学习热情。包创同学刚进入大学时,因为对大学环境不适应,表现出十分的内向与自卑。大一上学期,成绩很差,排到班上靠后,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王琳坚持每天到宿舍查看他的情况,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不断的给他打气,提醒他要加油。包创回忆说“王老师每天不厌其烦的到宿舍督促和鼓励我学习,开始让我不好意思呆在宿舍,只好出去上自习。没想到时间久了,后来自习成了习惯。果然,我大一下学期就拿到了三等奖学金,初次尝到了甜头。”

 

    在陪伴学生度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过程中,王琳还是有些许的遗憾,极个别的同学由于身体原因或承受挫折的能力问题,而出现一些身体或心理疾病,使得学业遭遇了停滞。 一名定向生男同学在大二时抑郁症发作,学生身材高大,发病时在宿舍,产生被害妄想症,不肯就医。当时王琳已经怀孕7个月,很多同事和学生都劝她不要去学生宿舍,但她说“我去一定会对劝导他就医有帮助”。见到学生后,王琳苦口婆心的劝了2个多小时,直到这位同学的家人来到学校,她才放心。一名男同学在大二时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有传染性,王琳仍然迅速赶到学生身边,安抚学生情绪,为其联系医院,整个过程中一直陪伴学生,为他买医院观察期间需要的生活用品、垫付住院的开销,隔离期间为了方便联系,还为其手机充值,并在治疗中经常打电话询问病情,组织班级和宿舍的同学通过短信鼓励他,在远离父母的异地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帮助他战胜了病魔。

 

用爱呵护学生  用心点亮生活

 

    2011年,王琳所带的本科8个班级进入了大四学年,她对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更加重视,不但帮助学生解除毕业去向问题的困惑,同时还协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不但为考研的同学疏导心理压力,同时还对重点关注人群采取因人施教的办法。王琳不间断的随时统计学生们哪些要考研了,哪些要找工作,她总是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到学生的手机上,为了工作方便,她建立了就业工作邮箱,将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在这个平台上,全体同学都有权限登录邮箱查看招聘信息,这个平台的信息成为学校就业信息网的很好的补充。

 

    刘盼是一名学地质学专业的北京女生,说起自己的就业问题,她充满了对辅导员的感激。“快毕业了,是工作还是考研,我找王老师交流了好几次,选择考研后结果却不理想,还错过了1112月份的招聘,王老师仔细询问了我的就业具体意向,面对没有考虑成熟仍然是一头雾水的我,叮嘱我要关注就业邮箱里发布的信息,几乎每天王老师都会把一些新的就业信息发到我的手机上。有单位直接想要地质专业的北京生源时,王老师会第一个想到我。现在,我已和一家央企签了三方协议,后来我才知道当初用人单位找到王老师时,是想要一个北京的男生,是王老师大力推荐我,帮我获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面对不同的用人单位和就业协议,学生们觉得比专业学习还要难懂。大家常说“我们能辨别断层的性质,能看得出三大岩类,却不太清楚何为“三方”,何为“五险一金”。每当这时导员都会耐心的询问我们单位是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适不适合未来的发展,每一点都会替我们想的很周到”。有的同学不善言辞,内向的性格使得自己没有把握机会找到合适的单位,当他们自己都要放弃的时候,王琳却一直在想办法,替他们关注适合的就业信息,鼓励他们勇敢的自我推荐,展示自己的优势。如今,她所带的学生,除定向生和国防生外,95%的同学都有了明确的就业意向,截止目前为止,学生中共有86人保研,66人已经获得考研录取资格,39人签订就业协议,总体就业率达到90.11%。她深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深知生涯规划关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所以她立志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让求职的步伐变得从容不迫。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她还鼓励学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就业。通过她的努力,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紧张的就业形势下,顺利的开辟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领域。

 

信念支撑斗志  创新凝结硕果

 

    王琳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始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潜心研究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工作能力和表现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认可。201111月,她获得校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她所带地质学基地班获得2011年北京高校“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校“十佳班集体”和校“十佳优良学风班”。

 

    工作中,王琳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如何结合专业尝试撰写论文,如何选择投稿的期刊,截止目前,学生共发表1篇国内SCI6篇中文核心,13篇普通期刊。注重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提高优势学科的学习兴趣,在竞赛中崭露头角,截止目前,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4人次,国家级奖项2人次,市级奖项20人次,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

 

    王琳在学生党建工作方面经验丰富,面对超过900人的学生党员群体和44个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她的工作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由她主编的支部小报的开办,为党支部工作的宣传提供了平台,也为每位同学及时送去党支部信息和精神食粮,支部小报编辑组的同学们群策群力,力争每一期小报都为同学们奉献更多的精彩内容。她带领的08级本科党支部获得北京高校2010-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学院“先锋党支部”光荣称号。在她的带领下,打造出了一支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彰显了学生党员榜样群体的力量。

 

 

 

    工作承载着她的梦想,学生承载着她的快乐。王琳在辅导员岗位上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对辅导员工作的满腔热忱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消减。

 

    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热心关爱学生,用诚心感动学生,她坚信“辅导员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必须脚踏实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