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生态文明,实现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修复,建设绿色矿山,实现矿区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流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积极支持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立足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污染修复、土地复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优势,确定了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的六个方向,即:(1)矿区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开发;(2)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3)矿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4)矿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开发;(5)矿区生态修复检测监测技术开发;(6)矿区生态修复专用装备研制。

        一是矿区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开发方向。

        面向矿区地质环境损毁、含水层破坏、水土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矿区地质灾害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水污染修复、土壤改良等工程施工和运营维护中的技术问题,借助地质学、水文学、工程学、材料学、水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科学技术,研发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水土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矿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水平。

  二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方向。

  面向矿区生产建设引起损毁、污染土地复垦,以及退化土地修复等业务需求,针对地貌损毁、土体破坏、景观破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借助水文学、地质学、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学、环境学、生态学等科学技术,研发矿区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景观重建、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发挥矿区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价值,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新动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矿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方向。

  针对矿区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地质环境修复与土地复垦过程中新材料短缺的问题,运用矿物学、岩石学、晶体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有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创建一批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绿色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研制一批适应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需要的新材料,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提升矿区固体废弃物利用效率,建设绿色矿山。

  四是矿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开发方向。

  针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加剧的问题,研究运用地下水库、水立方、雨水和地表水快速储渗等核心技术,对矿区小流域“关键带”范围内水资源进行源头涵养并合理开发利用,在水源得以涵养和水土得以保持的同时,研究运用小流域综合治理再造良田技术对矿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小流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整治,对荒地、滩涂、盐碱地、石漠化和沙漠化等未利用地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对原有被污染和低质量的耕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其耕地质量。以“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修复视角,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湖则湖,宜草则草。

  五是矿区生态修复检测监测技术开发方向。

  面向矿区建设和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与土地损毁等问题,针对矿区地质环境诱发因素、土地损毁过程、矿区开采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地质环境修复与土地复垦效果检测监测的业务需求,借助物联网、无人机、远程通信、遥感、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对矿区土地调查、评价、修复和利用等工作中涉及的地质环境与土地损毁等进行快速测量、检测、自动获取、大数据分析,创建新型的矿区环境实时、实地监测模式,指导矿区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管理及生态修复等工作。

  六是矿区生态修复专用装备研制方向。

  针对矿区生态修复监测与施工专用装备短缺问题,以及矿区生态修复实施的业务需求,借助无人机、探地雷达、远程通信等科学技术,研发高精度、高效率的矿区地质环境和土地损毁监测技术产品与装备,研制一批地形复杂矿区损毁生态修复施工的专用小型轻便装备,研制一批矿区高压实和高砾石含量重构土壤修复改良的大型专用装备,推动矿区生态修复等工作。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23 技术支持: 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