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文化气息浓郁的学院路上,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校园毗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半导体所、电子所、中科院图书信息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等单位,既便于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又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我校是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目前已成为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俄罗斯外籍院士5名。
物理学科简介
物理学是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16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9人。主要研究方向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声学、材料物理、功能薄膜与器件、光信息材料、无线电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其中重点研究方向为材料物理(主要包括纳米无机孔道材料的制备、应用,矿物材料结构、性能与加工的研究;第一性原理计算,光栅相关的FDTD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功能薄膜与器件(主要包括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的制备与表征、光电性能、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凝聚态物理、光学(主要包括固体热释光、材料发光光谱分析、量子光学、强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近三年承担或参加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承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0余项。近几年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30篇,国内SCI论文20余篇。
目前本专业已拥有四个科研实验室(如图所示)
(1) 光电功能薄膜实验室:已拥有磁控溅射,太阳能光谱测试系统,变温的电学输运测试系统,光学显微镜,Keithely电流源表,数字(模拟)信号发生器,不同波长的单色激光器、功率计,数字示波器,磁力搅拌器及水热反应釜等设备。主要开展薄膜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光传感器、光催化以及电致发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 激光物理实验室:已建成激光等离子推进和热光关联测试实验平台,可以开展激光等离子推进和量子光学的实验研究工作。目前有钛宝石飞秒激光器,532nm绿光激光器,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增强电荷耦合高速相机(ICCD),等离子体诊断分析仪,单光子探测器,符合计数系统等光学设备。
(3) 矿物材料实验室:已拥有铁电系统分析仪、光纤光谱仪,P-S超声波综合性能测试仪、样本岩心测试仪,超高阻绝缘电阻测试仪、热导系数测量仪、马弗炉、干燥箱、磁力搅拌器、离心机、压膜机、温度感应器、化学分析天平、标准筛等仪器。可以开展对矿物、岩石等材料物理性能、应用方面的研究。
(4) 科学计算与模拟实验室:拥有一台Dell工作站,虚拟仿真物理实验,主要进行材料科学与地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另外,依托矿物岩石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从事岩石、矿物的微区形貌与成分分析、晶体结构与粉晶分析、岩石与矿物的放射性测年、岩石组构、构造模拟、古地磁、等分析测试工作。
欢迎具有物理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和材料工程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有关专业咨询和报考联系方式:010-82321062(0) 010-82322379
光电功能薄膜实验室
化学合成实验室
激光
加热炉实验室
镁冶金真空炉
手套箱
岩石矿物材料分析实验室
研究生工作室
本年度计划招生人数:20~25人
【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0人,专业型(材料工程)研究生10~15人)】
入学考试科目:201英语一、101思想与政治理论、610高等数学、816普通物理学。其中,201英语一和101思想与政治理论是全国统考科目,610高等数学是由学校统一命题,816普通物理学是由本专业命题(参考书:张三慧编,大学物理学第B版(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考试题型:选择、填空、简答和计算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详细信息请查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招生网http://www.cugb.edu.cn/graduate.action
英语、政治录取:一般按国家线
入学复试科目:光学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电磁学、量子力学
培养模式:1是自主培养,2是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半导体所及国家纳米中心等一些研究单位联合培养
2017年物理学硕士招生导师简介
郝会颖教授(博士)
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纳米器件的研究,曾于2008年8月-2009年9月作为客座研究员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项,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校内基金1项,横向项目1项;目前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参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3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
联系方式:huiyinghaoL@cugb.edu.cn 电话:010-82321062 手机:18701489478
|
|
吴秀文教授(博士)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2006年毕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无机孔道材料的制备,以及人工与天然孔道材料在环境、节能和储能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项目6项;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近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外文SCI 检索8篇,EI检索论文5 篇。取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一种耐火隔声保温板及其制备方法,No.201310086380.0)。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和北京市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并有多人获得相关奖项。
联系方式:wuxw@cugb.edu.cn 电话:010-82321062 手机:13501368804
|
|
赵长春教授(博士)
北京高教物理学会理事,物理教研室主任,2011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矿物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及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主编大学物理手册一部,材料物理性能一部,参编大学物理教材一部。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横向项目3项,校内基金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近几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zhaocc@cugb.edu.cn 电话:010-82321062 手机:13911961163
|
|
张自力副教授(博士)
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数理学院副书记,1987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电磁场理论的研究工作及大学物理、实验物理的教学工作。参编北京市精品教材一部。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校内基金项目和横向项目各1项,发表科研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zlzhang@cugb.edu.cn 电话:010-82322379
|
|
郑志远副教授(博士)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现任物理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太赫兹技术在地质中的应用等。编写北京市精品教材一部,专著一部,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法核心论文12篇,被引用78次。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央高校业务费4项,校内科技基金1项,其其它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7篇,被引用近400次。曾获2008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0、2012年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2008、2012年校内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2014年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
联系方式:zhyzheng@cugb.edu.cn 电话:010-82322379. 手机:13691111092
|
|
田恩科副教授(博士)
199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物理专业。主要研究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物态方程;分形理论及在材料断裂中的应用;曾主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新基金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并是两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先研究课题的负责人。1999年曾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Trieste, Italy)访问研究;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长期成员。现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杂志等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5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联系方式:tianek@cugb.edu.cn 电话:010-82321062
|
|
邢杰副教授(博士)
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主要从事半导体氧化物功能薄膜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曾于2010-2011年在香港大学物理系工作。近几年主持一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铁材料BiFeO3及YMnO3薄膜的光电特性研究”,主持三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此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2013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xingjie@cugb.edu.cn 电话:010-82321062 手机:13439015939
|
|
王亚芳副教授(博士)
200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固体热释光以及材料发光光谱分析研究,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英国Sussex大学光学实验室联合培养,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英国St.Andrews大学做访问学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国际SCI收录10篇,EI4篇。
联系方式:yfwang@cugb.edu.cn 电话:010-82322379
|
|
李庚伟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光学、薄膜材料以及电磁场理论等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大学物理、电磁场理论、流体力学、实验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多项和进行全国物理竞赛辅导,且多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奖项。到目前为止,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企事业单位科研业务费项目;参与完成校内基金1项。作为主持人,主持完成校内基金1项。共发表EI检索、核心期刊等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ligw@cugb.edu.cn 电话:010-82321062 手机:13521751651
|
|
樊振军副教授(博士)
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及岩石矿物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了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工程项目一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近30篇。
联系方式:fanzjcugb.edu.cn 电话:010-82322379
|
|
高华副教授(博士)
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201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交流访问一年。主要从事金属微纳结构光学特性研究及全光器件的设计等工作,其中包括金属光栅的超常光透射(Extraordinary optical transmission , EOT)、低维金属微纳结构的完美吸收、光学单透器件的研究及设计、光学逻辑门的研究及设计等。共发表科研论文和教学法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10余篇。多次为Optics Communications 和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 等国际SCI期刊审稿。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参与横向科研课题1项。
联系方式:gaohua@cugb.edu.cn 电话:010-82322379
|
|
高禄副教授(博士)
2009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信息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 公开发表SCI,EI,ISTP收录科研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欢迎具有物理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gaolu@cugb.edu.cn 电话:13141096446
|
|
董敬敬副教授(博士)
2012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器件应用研究工作。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近几年的研究领域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发光二极管应用。
联系方式:jjdong@cugb.edu.cn电话:010-82322379 手机:13426209469
|
|
刘昊副教授(哲学博士)
2013年8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电能存储器件如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半固态液流电池等以及光电功能材料,曾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研究。正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一项,并参与数项科研基金。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0篇(7篇影响因子>3.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已授权2项。
联系方式:2014010007@cugb.edu.cn 电话:010-82322379 手机:13671260545
|
|
赵昆—兼职教授(博士)
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油气光学探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太赫兹波谱与光电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编委、中关村油气技术创新与服务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北京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石油产品检测仪器)、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新材料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油气资源光学探针表征与评价、井下流体光学探针表征与评价、油气资源光探测物理、材料及器件、纳米岩石物理,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等课题1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44篇,申请专利95项、授权60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4部。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二等奖,2012年被聘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应用委员会组长。
联系方式: 电话:010-82322379
|
|
陈群策研究员—兼职教授
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长期从事地应力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开展了多项国家重要科技项目,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试验研究”,科技支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欢迎具有数学和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 电话:010-823223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