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工作要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工作要点

 

  201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实施学校章程,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学校“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干部培训教育计划。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2.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学校作风建设新常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深入抓好“两方案一计划”的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我校实施细则。重点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积极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细则,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开好校级和院(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实施学校党员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规定。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开展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4.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落实宣传思想工作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宣传格局。加强和改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新媒体运用和管理,全面推动媒体融合。推广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品牌。

  5.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研究制定学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细化责任内容,落实“一案双查”。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学校廉政文化教育,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二、大力深化综合改革

  6.认真总结和梳理“十二五”期间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成绩、经验,围绕进一步推进“精品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对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研判和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学校重点领域专项工作进展的分析和研究。聚焦重点、深入调研,全面启动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不断提高学校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切实发挥规划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统筹推动作用。

  7.实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章程》,认真做好学校章程落实的宣传动员和执行监督,确保章程效力、维护章程尊严,切实发挥章程在校内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和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根本准则作用。以章程为基础,制定、修订校内各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领内部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

  8.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学校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根据促进人才培养、学术发展、服务优质、运行高效、责权对等的原则,调整校内机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

  9.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学术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学术委员会建设,统筹负责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咨询,发挥学校最高学术组织职能。加强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校学术组织建设。加强学院学术组织建设,根据学院发展实际需要,设立学院教授委员会或其他学校学术组织在学院的分机构。

  10.加强民主管理,扩大民主监督。启动学校理事会和校务委员会建设,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为学校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推进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加强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建设。加强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建设。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外干部选拔、培养、推荐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发挥侨联作用。提高离退休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治学经验。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实行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监督。

  三、努力推进协同创新

  11.全面落实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推进学科资源整合,调整学科建设布局,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落实学科分类建设实施计划,推进各学科科学发展。加强学科管理制度化建设,完善学科信息管理系统。继续做好“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其分平台的维护运行工作。开展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

  12.启动学校“十三五”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培育、引导和支持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科研立项过程管理,组织好“杰青”“优青”等重要科研人才项目申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申报。以突出质量为导向,加大促进师生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引导力度。推进《Geoscience Frontiers》进入SCI检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13.面向科学前沿和地质及国土资源行业、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促进科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与合作育人,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完成地勘一线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相关任务。推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2011计划”,完成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答辩工作。继续加强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北京市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建设“宝石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引导、支持和推进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高端智库建设。

  四、积极提升培养质量

  14.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完成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的制定。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公共基础课改革方案制定。推进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与评估工作。加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加大高水平教材建设支持力度。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完成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加强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建设。深化跨境实习工作,提高跨境实习质量。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建设,办好创新实验班和北京市示范性创新基地。积极建设学生第二课堂,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大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体系。建设经管、海洋、语言、化学等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及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做好地质资源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能源地质与评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工作。

  15.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招生选拔制度,提升全日制研究生生源质量。改革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深化“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科技创新扶持奖励基金项目”,加强“研究生名师讲堂”建设。加强与国外境外高校合作,探索实施与国外境外高校联合开设研究生专业课。制定完善研究生科技成果评定标准和评价办法,促进研究生培养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授予标准多样性的创新探索。

  16.坚持立德树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体育教育、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参军入伍。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加强和完善学业辅导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生产一线就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提高就业统计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加大继续教育规范化、精品化建设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行业竞争力。

  五、不断加强师资建设

  17.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重点和优势学科专业团队建设,兼顾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科学发展。构建完整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院士、优秀科学家、教学名师及团队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作用,加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科研创新团队等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梯队建设,加强国家级教学名师及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产出有显示度的教学成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行为。

  18.落实新进教职工基本条件和进人工作程序等有关规定,做好师资队伍补充。研究试行“师资博士后”制度。完成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和转正定级。探索实施教师“教学准入制度”。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教师培训、教学咨询和教学技能建设。开展新入职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加大教职工分层次培训进修计划实施力度,完善教职工海外培训与资助体系。深化“青年骨干教师1:1配套出国研修项目”,资助2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修订并实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例,制定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聘期考核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聘用办法等规章制度,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和岗位聘用。做好退休与养老金制度改革工作。

  19.加强博士后工作人员管理服务。召开博士后工作人员学术交流会议,鼓励博士后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加强博士后工作人员科研成果统计,制定实施博士后工作人员在站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奖的奖励办法。

  六、深入开展合作交流

  20.进一步凝练“国际化”战略方向,形成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国际化”建设标准与格局。加强与国外境外教育交流合作,深化合作项目与合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推进“外专千人计划”,加强高端国外境外专家和海外名师的引进力度。完善外籍教师管理服务机制。支持教师赴国外境外学习交流及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推进“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项目建设,加强“1+1+N”捆绑式中非大学合作模式建设,加强与纳米比亚大学合作,办好纳米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实施“留学地大”计划,适度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强留学生学习生活保障条件建设。

  21.实施学校国内合作管理暂行办法,提高国内合作办学水平。加强合作办学的形势分析,完成国内合作办学年度报告。落实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协议,落实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协议,落实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对口扶贫青海省化隆县工作。完善学校发展支持体系,加强校友会、基金会,以及其他服务学校发展的校办机构建设,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与特色型行业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合作潜力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七、注重条件保障建设

  22.启动拟新建基建项目的前期调研和设计工作。推进校园西区改造。完成17号楼、锅炉房、14号学生公寓、操场看台等项目的后续工作。实施重点维修工程和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周口店、北戴河实习基地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校办产业规范化管理,完成有关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完成教育部修购专项任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建设,核对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资产信息,编制固定资产年度分析报告。完成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推进大型设备开放服务。完成公房管理系统建设和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

  23.规范校内经济行为,理顺关系,完善制度,严肃财经法纪。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办学经费。完善预算编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学校资金管理。实行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定期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基建修缮工程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审计质量。做好干部离任、转岗经济责任审计。有序开展科研经费审计。

  24. 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加强节能、节水减排,完成锅炉更新改造、电力线路改造、中水处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程,逐步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后勤管理保障体系和后勤队伍能力建设。优化体育馆运行模式,重点保障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深化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学校健康医疗支撑体系。提升会议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积极创造经济效益。

  25. 全面实施“信息化”战略,重点加强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完成教学区无线网覆盖、老旧网线改造、“一卡通”三期工程、数字校园系统优化工作。开展学校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学校主页和新门户、校园网信息安全基础建设。集中开发校内机构主页。

  26.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完成达标验收。开展安全知识、法制知识的教育宣传。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提高化解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管理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成消防系统维修升级。做好技防管理维护,推进人防工程建设。

  27.提升校园文化资源服务效益。完成校史馆第二阶段建设,发挥校史馆在校情校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形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档案服务和编研利用工作,拓展档案工作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博物馆标本征集、采集和购置,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服务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和科普的作用。加强图书服务工作环境建设和信息化管理。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文保网安备案:1101080023 技术支持: 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文保网安备案:1101080023 技术支持: 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