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边伟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的位置和形态【GSA Bulletin,202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对理解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在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但对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闭合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其中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主要包括:单阶段、两阶段及多阶段碰撞。而新特提斯洋的闭合主要包括:从西向东或从东向西穿时性闭合、中部先闭合然后从西向东穿时性闭合以及准同时性闭合。造成上述不同的碰撞模型及闭合过程,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的位置和形态密切相关。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校科学研究院边伟伟副教授与合作者王锁博士、焦显伟博士、彭文骁博士、杨天水教授、张世红教授、吴怀春教授、李海燕副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姚勇博士、邓成龙研究员共同合作,对拉萨地块中东部那木切地区(图1)早白垩世多尼组红层(图2)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学研究,并结合拉萨地块可靠的白垩纪古地磁数据,以不同的参考点(图3计算其古纬度,获得以下认识:

1、拉萨地块中东部那木切地区在~114–100 Ma位于14.3 ± 1.9°N

2、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从西向东位于~22.9°–10.1°N,并呈北西南东向(~298°–296°)排列(图3D

3、以各自采样区为参考点计算其古纬度,可准确约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的位置和形态。


图1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简图及那木切地区采样剖面示意图



2 拉萨地块中东部那木切地区多尼组红层野外采样照片

 


图3 不同参考点下 (A、B、C、D) 拉萨地块白垩纪古地理位置和形态 (黄色) 及目前位置和形态 (粉色)

 

该项研究准确的约束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的位置和形态,为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及新特提斯洋闭合提供了进一步的约束。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881014200405041630104)和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652022001)的支持。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Bian, W.W., Wang, S., Yao, Y., Jiao, X.W., Peng, W.X., Yang, T.S., Zhang, S.H., Wu, H.C., Li, H.Y., Deng, C.L. 2022. Location and shape of the Lhasa terrane prior to India-Asia collis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https:// doi.org/10.1130/B36647.1

全文链接: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647.1/619499/Location-and-shape-of-the-Lhasa-terrane-prior-to?redirectedFrom=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