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制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2022-05-16     发布:[教务处]谭艳敏    点击:1

为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局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每门课程,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教学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19—2023)》安排部署,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好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坚持改革创新、教师主体。加强课程思政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持分类指导,强化特色。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结合地学特色,深入挖掘地学文化,强化地质教育育人作用,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主要内容

(一)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增强育人实效

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加强思政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思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机制,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构建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育人手段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课程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强化政治方向,实现价值引领。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意识。体育、艺术和劳动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要突出培育高尚文化素养、健康审美情趣、乐观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身心。

2、深挖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深入挖掘每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涵盖所有课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重点培育学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人才。

3、夯实实践教学课程育人效果

创新实践教学育人途径,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课程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更是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感情和作为地质人应有的胸怀,加强校训精神传承教育,以“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为主线,构建新时代地质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示范

新创业教育要围绕双创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将诚信、敬业、拼搏、协助等基本素质融入培养环节,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法治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访谈创新创业企业家、感悟企业家精神等手段,培养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能力。要逐步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新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邀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开展课程思政讲座,切实增强教师的“四个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时刻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当作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标准。

2.增进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把握道德教育时机,具有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技能。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学生成长特点,聚焦学生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五、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教学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2、加强资源保障。学校要充分保障经费投入,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与激励专项基金,鼓励思政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建设中予以大力支持。

3、加强宣传指导。根据已有建设成果,精挑细选优秀案例,录播视频,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宣传,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的认识高度和工作积极性。根据上一年度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学校每年要发布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各学院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建设方案,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力争5年内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

4、加强考核评估。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加强引领示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师德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浓厚氛围。打造数门精品课程,树立地大品牌。

六、附则

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